首页 万年历 正文内容

读书贵在精的作文800字3篇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1 17:54:17 1

读书贵在精的作文800字3篇

导语:读书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就是要做到精选、精心、精读、精取。这样,读书才可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的读书贵在精的作文800字3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篇1 读书贵在“精”

读书的人都知道,好书百读而不厌,好句百用而不衰。大凡读书者都有很多感触,择善书、看经典、读精品、用精句,在“精”字上下苦工夫、细工夫、硬工夫。

精选是读书的基本。当前,社会多元、文化多样、思想多变,各类书籍参差不齐各式各样,让人眼花缭乱。要精选适合自己的书,那就要精选慎选,就像做衣服一样,要量体裁衣,这样才合身,既起到美观,又得到保暖;就像早晨锻炼一样,要因人而宜,这样才合体,既起到健身,又强化体能。精选就是要选补脑补钙、补气补血的书,切不可把选书作为消遣的工具,装脸面的道具,应付工作的文具。

精嚼是读书的基础。当下一些人读书浅尝辄止、速食不化,看起来整天捧着书,但没有“慢工夫”、“苦工夫”、“笨工夫”,一问三不知,大而化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愿深入细致地品尝其内涵,不能细嚼书海的乐趣。书嚼得越深,就品得越细,就像吃东西一样,越嚼越有味、越嚼越健康。像社会发展一样,盲目求发展速度,往往欲速则不达,发展只能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精嚼的道理就是换档不失速、调速不减速、量增质更优,终归还是为了行稳致远打下夯实的根基。

精思是读书的精要。现在许多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较为普遍,不能体会古代人的读书蕴含了学不厌精、触类旁通的大智慧。由此而想到当下的许多文学作品,没有生命力、缺少竞争力、缺乏渲染力、缺失思想力,关键是特点特色不鲜亮、创新创意不鲜活、内容内涵不鲜明,给人没有想象的瞬间,没有思考的空间,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缺少精度思考、精准思考、精确思考,没有把思考作为读书的重中之重和理论升华。精思是读书的延伸和拓展,是收获之所在。

精用是读书的精准。古人云:“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方法钥匙,读书的目的是找路径,增强自己的理论与专业素养。只有把自身读强壮了,路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快、越走越实。用的本身取决于读的深度和广度,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致力于谋长远、打基础的工作,千万不能摆形式、做虚功、走捷径、图省事,结果落个贻误事业、害人害己的局面。

读书贵在“精”。为此,我们要在精选中择善书,在精嚼中有余味,在精思中寻践悟,在精用中求实效,让读书成为人生永不停息的发电站。

篇2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这样教导青年人:读书要“贵在精”。他还说:“学习的经验是学得少,懂得多,做得好。”这是徐老读书的经验之谈。“贵在精”,就是说读书时不要光着眼于数量,而要高质量地精读。要抓住书中的精华,也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核心和实质。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看完徐老的读书方法,男孩们应该明白了“精读”的要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读书的时候盲目的追求快速和数量,忽略了读书的质量,这样也会导致读得快不如忘得快的结果。同学们,多读书不是读死书,读书讲求方法和技巧,我们要学习徐老,读书要“贵在精”。

篇3

怎样读书才能获取最大的收获?有人主张博览群书才能学富五车;也有人强调读书应选经典著作,还须苦读、精读、认真读、反复读才能获取其精髓。我认为,读书贵在精,不在多。

书籍是过去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记程碑。书是知识的载体,读书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知识,并运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如果通过泛读,仅仅掌握了知识的浅显部分,不能用之于指导实践,那就失去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读者,说自己从小到大过目近千部书,恐怕都不稀奇。但“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不仅没有吸收营养,反而让自己生病,得不偿失。

“将买十件衣服的钱用来买一件衣服,你的衣柜里就是经典。”同样,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曾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真的很有道理,值得借鉴。

有句俗语叫“样样能,无样精。”指的就是那些什么都懂,却什么都是一知半解的人。例如未来社会的分工将越来越细,对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一生的精力却是有限的,所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读物,就更显得重要。一本经典好书,也一定值得你一读再读,细细咀嚼,吃透其中含义。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出身乡间,少时读书不多,做官后反复钻研《论语》,他说自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即自谦,也自夸,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些经典著作的“含金量”确实不一般。书一般都有目录,这些目录作阅读的引导,帮助读书人在“岔路当中有岔路”的书山学海中,尽可能少走一些弯路,多吸收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开卷有益,也要有所甄别,有所取舍,这样才能达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目的。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链接:http://www.lizhigushi.com/zuowen/a36283.html)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