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正文内容

《青铜时代》读后感_1500字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2 08:36:52 1

《青铜时代》读后感1500字

读了6个小时才读完全书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小说《万寿寺》。

在书的开头,他写道:

莫迪阿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清晨微红色的阳光正照在它身上。病房里住了很多病人,不知它是谁的。我观察了许久,觉得它像是件无主之物,把它拿到手里来看;但心中惕惕,随时准备把它还回去。过了很久也没人来要,我就把它据为己有。

可以想见,这样语言、情境多么幽默、喜感、赤裸裸……

《万寿寺》的主人公在书的开头作为一个失忆者离开医院回到万寿寺,开始了“新的生活”,在对自己的过去一片空白的情况下,继续编造着失忆之前写的关于薛嵩和红线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谓讲的颠三倒四、毫无章法,不断地按照主人公新的思路进行重新编排,由此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有了多种人生、多种性格、多种命运、多种趣味……

主人公不断重写这个故事,乐此不疲,作为读者能够耐心地阅读每个版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幸好有王小波那种诙谐、幽默的文风和天马行空的幻想,才给读者一些期待、勇气!

如果仅仅读到这里,并不能理解《万寿寺》,更不能理解王小波!

故事第八章,峰会路转,王二开始用一种诗性、忧伤、美丽的文字开始述说故事,字里行间都是对笔下人物的疼惜,明确地说,我认为这完全不是王小波的风格。

喜欢王小波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是普通状态下的王小波,长句、诗意的语言、伤感,都不是王小波的风格,反倒如果他写“花很香,我使劲儿抽了下鼻子,感觉很舒服”,这种风格的,我更能接受!

那么,在第十六章王小波为何这么写?

在故事的第十六章——最后一章,主人公逐渐恢复了记忆,以往生活的一幕幕逐渐重现在他眼前.....关于薛嵩和红线之间的故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主人公幻想中构建的“古代的长安城”,他幻想自己和“白衣女人”住在美丽的长安城,而现实中他逐渐相信自己一直都生活在“灰色的北京城”

现实中的主人公,不仅名字回来了,房产证回来了,家回来了,老婆回来了,一切现实的东西都迫近了!美丽的长安城一去不复返,薛嵩和红线的故事也即将终结。

幻想如此美丽,现实却很苍白。幻想中的薛嵩、红线、营妓、田承嗣可以有多种性格、多种人生、多种境遇、多种命运,现实中的主人公只有一种性格、一种命运、一种生活,王二更是如此。

所以,他在内心里深深留恋那个失忆的世界!在我所看到的书中,王小波第一次如此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无奈而忧伤。

故事的结尾,他写道:

当一切无可挽回地沦为真实,我的故事就要结束了。在玫瑰色的晨光中,我终于找到了我们的户口本……

你已经看到这个故事是怎么结束的:我和过去的我融会贯通,变成了一个人。白衣女人和过去的女孩融会贯通,变成了一个人。我又和她融会贯通,这样就越变越少了。所谓真实,就是这样令人无可奈何的庸俗。

虽然记忆已经恢复,我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但我还想回到长安城里——这已经成为一种积习。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在长安城里。我最终走进了自己的屋子——那座湖心的水榭……我没有点灯,也没有打开铺盖,就在杂乱之中躺下,眼睛绝望地看着黑暗。这是因为,明天早上,我就要走上前往湘西凤凰寨的不归路。薛嵩要到那里和红线会合,我要回到万寿寺和白衣女人回合。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万寿寺》的结尾,我看到王小波的忧伤,从一个有着无限幻想的失忆人回到现实,而现实终究是固化的,缺乏诗意,流于庸俗,令人无可奈何。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