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广告1
热评文章
纵向广告2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1200字
知道这本书缘起于《中国人的疼痛》,讲到鲁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里面的人物形象多受于这本书影响。读了之后触动很多。
首先读书之前我建议先要弄明白以下几点:
1.提出民族性格特点是否有其合理性?什么是民族性格?我的理解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精神,和民族的起源、一直所沿袭的文化传统、国民的价值追求、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地理位置有关。
2.这本书是由一个美国传教士所写,最先出版于1890年。他在中国生活22年,足迹虽然踏遍大半个中国,仅在中国两个省份生活过。那么他所描绘的中国人的特点是否片面?这些特质是否为我们民族独有的?
3.注意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为光绪年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耻辱,新一代精英不满帝国主义的侵略,准备进行改革,想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此引用一件事例,在1890年 3月17日 清政府驻藏大臣升泰与英国印度总督兰斯顿在印度的加尔各达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主要内容是规定哲孟雄(今锡金)归英国保护,中国与哲孟雄的边界以一带山顶为界
4.通过以上三点,再结合《菊与刀》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可以适当地质疑一下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此条颇符合作者批评中国人的猜疑心)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尽量本着旁观者的心态去读,不让自己的情绪受到作者的感染,但实事求是的说,作者因为种族的缘故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批判中国人的诸多劣根性,作为一名中国读者给我很不舒服的感觉。再有他在书中所举的很多事例我感觉非常陌生,这里应该不排除年代过于久远的原因,但不知是否可以说明作者有以点带面概括的嫌疑?但是也应该看到,作者所指出的很多民族特点确实存在于我们的血液里,例如,大多数的人有病不愿意去医院,宁愿自己忍着(现在依然如此,原因诸多所致)、子女对家长无条件(现在应改为最大限度)的服从等,我认为这一切和我们千年来所秉持的民族文化、习俗、信仰以及值观念等共同特质有关,当然也和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有关。但就拿习俗和礼仪方面来说吧,只因为我们和他们的不同就说我们愚昧好像也不算公平吧。但是有很多的方面总结的真是一针见血,比如说批判中国人对公共事物不关心(例如公园里面的椅子坏了和我无关),小商小贩对街道的非法占用(竟然延续致至今未能改变),对事物不愿意刨根问底(只知拜佛,不知什么为佛),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吧,这些批判不管是不是中国人特有的性格特质,但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接受为好。
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吧,如果几个人可以各显其能分吃几个馒头,在做不到公平分配的前提下,至少我们不能成为那个一点儿都吃不到的人吧!我们不能从别人手中强加夺取,至少不能因为有被别人称赞的忍耐的美德,让别人把自己应得的夺走吧。所以不让别人欺负自己的首要条件就要做到自己必须全方位强壮起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短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必须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方可不受人欺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