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正文内容

《传习录》读后感_3000字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2 08:47:20 1

《传习录》读后感3000字

王阳明:《传习录》

何谓心学?

古人认为我们身体中主思考的不是大脑,而是心。所以,心学之心者,具象的大脑也,意象的思想也。大脑是物理结构,思想是思维意识。所以心学换言之,也就是一种思维意识学,一种思想学。所以把心学称之为哲学思想,也是名副其实的。

心学的核心是什么?

当然是心,什么心?道心,人心。天心即道心,道心即人心。人心的核心是什么?是良知。良知就是人的大脑的思考核心,就是思维的中心,就是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心学的最高宗旨是三个字:致良知。

什么是致良知?

所谓致良知,就是达到良知。良知分两个部分,道的层次的良知,叫做天良。这个天良,是不悟而知的。比如有人落水,无论你认识不认识,你一看到有救他的心发起,就是天良。这是很高级的感性的本能心理,近无灵魂本能意识。人的层次的良知,叫做善。这个善,是人类道德层次的善。比如你看到乞丐,有想施舍的心思,是道德的同情心善心在发挥作用。这是理性的人类群体心理。

致良知的重点,就是要求你遵循两个法则去行动:第一是服从高级感性的天良,服从心灵的声音去行动。第二是服从理性的德性,服从道德的要求去行动。

当然,最好是服从天良。天良混沌时,才会服从道德的善心。王阳明有个比喻,他说人的天良比如镜子,越是干净,越是清晰。圣人心如明镜,凡人心如昏镜。心如明镜时,天良自然通透,无须道德观照。我心即天心,即道心,即自照心。心如昏镜时,我心远离天心,道心,实际上等于一部分的失去了我心,所以只能依靠别人的心,他心。这个别人的心,他心,即社会道德人心,即他照心。

所以天良在,人有镜心,以道为心,以天良为行动的依据和指导。天良被遮蔽时,则只能靠照心,以他心为己心,以社会的道德人心为镜子,为行动的依据和指导。

一个镜心一个照心,这个区别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两者都有,自己有镜子自己能观照,这是接近圣人的状态,可以称之为上人。自己有镜子,虽然不是特别清晰,但是不用借助别人勉强可以观照,可以称之为中人。自己镜子一片昏暗,只能借助他人借助社会的镜子进行观照,是为下人。

镜心即天良,照心即善心。两者都有,就是一个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杰形象。反之,则是无尊无立无强的庸人形象。镜心人人都有,照心也人人不缺。心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你清理干净镜子,帮助学会观照自心,观照道心,而不是依靠他心,众心。

插句题外话,这种强调自尊自立自强,树立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追求真我的意识,是非常对自强不息的日本人胃口的,所以心学所以在日本发扬光大,几乎可以说是成就这个民族的国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什么是心即理?

什么是理?真理是理,天良是理,社会道德是理,善恶是理。进一步言之,你的心就是真理,就是天良,就是道德,就是善恶。你只要服从你内心中坚信不疑的精神意识即可。

我们把这个理进一步分析,就有了两种区别,即真理和假理。万一你不小心把假理当做了真理怎么办?这就要依靠你的镜心了,如果没有镜心而只有照心,是的确会陷入这个困境的。

比如说有人跌倒,你内心中的天理心告诉你应该要扶他。但是你没扶,因为你怕被牵连,怕被讹诈。这样你的天理心就没有统一,它不是真理心,它是假理心。你的心和理分开了,就像镜子跟观照心分开了。这就是假理,不是真理。假理非理,你实际上没有认识这个理。

心即理的重点,是要心理统一。如果不能统一的心理,不是真理,是假理。假理会蒙骗你,欺骗你,误导你,使你逐渐远离自心,远离道心。失去镜子,失去观照。结果就是不能自己依靠自己去行动,而是听听这个怎么讲,那个怎么说。以别人的心为心,别人的理为理。

一个被假理左右远离真理的人,一个失去了心即理的人,很容易成为墙头草,成为为非作歹,搬弄是非的小人。因为他的心非理,心理不统一。他被别人的意识左右,被社会意识左右,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他活在别人的观念里。而没有自己的行为主导观念。

所以心即理的重点,心是要你依靠自己的天良去思考去选择去判断,思考选择判断的对象就是理,这个理,主要就是各种主导我们行为选择的观念。

不断精确能够和你的内心统一的真理,真观念,排除不一致的假理,假观念,就是心即理的重点。所以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知,心外无物。凡是你不能真切认识,和你内心的最高良知保持一致,并且能够具体实践的观念,也就等于不存在的幻相,假相,非真相。心学所以被批评为唯心主义,主要原因也就在于这里,否认客观事实,只承认主观可以观照的对象。

心即理,心理合一,是知行合一的前提。内在不解决,外在不一致。

什么是知行合一?

所谓的知,其实就是心即理,就是主导我们行为的知识观念。知识被分为两个部分,真知和假知。在行为层面,具体落实到了行动的知识,是真知,反之则为假知。知行合一的重点,就是提倡真知,反对假知。换言之,就是提倡积极行动,反对夸夸其谈。

比如说一个人讲不能闯红灯,但是他常常闯红灯。这个不能闯红灯的知识对于这个人而言就实际上是一种假知,不是真知。不服从真知去行动,夸夸其谈,就是一个虚伪愚蠢的人。这样一个人,他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幻象,不真实。不要以为这只是形容,比方这个人某次闯红灯被撞,断送了卿卿性命,他不是幻象是什么?不真实的存在,也就有可能不真实的幻灭。这就是我们讲真实的重要性,讲心理合一,讲知行合一的意义所在。

一个被无数不能具体实践具体行动的假知包围的人,其必然也就活在虚假的存在困境中。他的生活不真实,存在心理不真实,是病态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强调真实真知的意义所在。任何知识观念,不能真,势必就假,并没有第三选择。

所以知行合一的观念,也是完全符合现代哲学的真理实证理论的,那就是一个人不能同时是A又不是A,一个知识不能同时是B又不是B。

识真理,行真知,做真人,就是心学提倡的人生态度,哲学精神。他是很高级的高级的一种存在状态,是的确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实践的人生方式。

什么是心外无物?

所谓心外,心即思想,也就是思想之外。在你思想可以认识之外的事物,等于不存在的事物。所以叫做心外无物。心外无物提倡儒家的格物,认识事物,正事物,给事物一个真切的认识,一个真切的位置。不在不能认识的,不能观照的,不能确知的事物上下功夫,否认神秘论思想,否认玄学思维,否认封建迷信。这是心外无物的思想价值,是值得肯定的科学精神。

比如说一个人讲有鬼,不是真的有鬼,是这个人迷在鬼这个虚假观念里面。心中无鬼,天下无鬼。这个鬼是心外的东西,不在心内,如果一个人心内有鬼了,不是真的有鬼,是这个自己就是这个鬼。所以这个人就是个鬼迷,自己迷在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上,自己就是鬼。

心外无物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提供给我们一种清明的人生精神。你心境平和,心中对于人对于世界没有敌视精神,就能达到心中无敌,天下无敌的境界。你心中有敌对思维,就全天下都有可能是你的敌人。你的镜心明晰,照心明了,就没有疑惑。充斥内心的都是真理,真知,真行。心中无惑,天下无惑。所谓圣人,无非这个状态。

所以王阳明临终所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个光明,就是充斥满了真理,真知,真行的无惑状态。无惑,就达到了与真合一。这个真,是天道的真理,人道的真知,我道的真行。

这个光明境界,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道境界,就是“冲漠无朕,万象森然”的天道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生命境界。

2019-4-21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