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正文内容

《我杀了他》读后感_800字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2 08:59:37 1

《我杀了他》读后感800字

“我”和“你”的理解

书名:我杀了他。

最后的结束句:凶手就是你。

认真的读了许多高手的书评,对诸神的结论----既便是完全对立的结论,都佩服的五体投地。也许因为我不是悬疑分析智商,所以根本就不在乎谁是凶手。

我个人的理解是,结束语的:“凶手就是你”的“你”是法律意义上的单指,而书名的“我杀了他”的“我”,是一个泛指,这个“我”甚至包括读者“我”。

大家站在悬疑推理的角度找凶手,我却躲在书的背后想,假如“我”是凶手会怎么做?这样想“我”,基于一点,为什么每个人都有做凶手的理由?当法律与道德不能平衡的时候,我们一方面维护法律的尊严,毕竟这是社会底线,另一方面,我们是否应该也思考一下,做人的道德底线?

我看了一堆书评,大家都在热火朝天的找凶手,但几乎没有一个人为死者惋惜的,似乎他本就该死。相反,我们推测凶手的时候,立足的基础是“动机”,好像有了合乎逻辑关系的动机以后,自然而然便可付之行动。这样的大众思维我理解只有一个原因,我们把道德和法律是割裂开的。其实,如果从道义上每个人都守了社会公德,有些法律上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这样想来,维护法律是最基本的底线,但也是被动的,这是所有规则的无奈,也是所有规则存在的意义,更高一级的道德,是主动的,也是必须自我约束的主观的。

“我杀了他”,不是“你杀了他”,这“我”和“你”的变化,真的令人深思。

我想,东野圭吾这样的作家,可能不只是摆一个小儿科的迷陈来吸引大家,其深层中必定有人性的思考,有人性中的个性与社会性的思考,有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对待生活的态度的思考,所以,虽然不知道凶手是谁,我以为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就连兄妹之间的畸情都有悲剧感,而一个人的被杀,除了好奇谁是凶手以外,再没有什么记忆的东西?

所以,我给五颗星。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