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广告1
热评文章
纵向广告2
《文明的冲突》_读后感1700字
本书虽然争议颇多,但个人感觉真的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好书。
在冷战时期,人们根据意识形态把全球政治理解为三个势力集团: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随着苏联的解体,福山适时提出了历史终结论。他认为,“我们可能正在目睹……这样的历史终结,即人类意识形态的演进的终结点和作为人类征服最终形式的西方自由民主制的普及”。可以肯定在第三世界中可能发生一些冲突,但全球冲突已经终结,且不仅仅是在欧洲,思想的战争已经终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者可能将仍然存在于马那瓜、平壤和马塞诸塞的坎布里奇这样一些地方,但是自由民主制已经获得全面胜利。未来人们将不再致力于令人振奋的思想斗争,而是致力于解决世间的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福山这一新的世界政治的解释理论带来了西方世界的狂欢,仿佛从此以后人类历史就将真的只剩下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然而没过多久,各主要国家的精英发现,好像没有那么简单,这个世界渐渐变得越来越混沌不清了。其中最令人迷惘的是,究竟谁是我们的朋友,谁又是我们的敌人?(P.S.看来作为老师亨廷顿还是技高一筹。)
在这本书中,亨廷顿明确指出,冷战之后,地缘、政治、经济因素对世界冲突的影响已经逐渐让位于文明的因素。世界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遍布地球的各大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这些文明之间的力量对比是动态且不平衡的。不同的国家围绕各自归属的核心文明自成一系,文明内部有结构,但文明之间无秩序,文明之间的无序状态就是冲突,而冲突的极端形式就是不同文明之间断层线上发生的一系列战争。这些战争大多是由自下而上的冲突引起的,通常只是一些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却迅速被“我和你不一样”的文明差异放大,最终酿成冲突甚至战争。一方面,这些冲突和战争往往要通过各自文明的核心大国互相协调才能自上而下的弭平,另一方面,这些冲突的结局也决定了地球上不同文明的未来。
本书在中国招致不少批评可能与亨廷顿认为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有可能在未来构成对西方文明的根本挑战有很大关系。在他看来,东亚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结成的反西方同盟,将会是自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来西方文明遇到的最可怕的挑战。随着日益释放出经济活力,中国的历史、文化、自我形象等,都会驱使它在东亚寻求一种主导地位。而且在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以及美国,在其国力大幅增强后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这就让亨廷顿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强大之后不会采取同样的做法。因此,美国加强美日同盟,同时以澳大利亚、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为战略支点共同扼制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联系当下,也只有中华文明在西方领先世界的各领域中对西方文明发起了全方位的挑战。从这一视角来看,亨廷顿如此忌惮中国是颇有前瞻性战略眼光的。再看另一个让亨廷顿颇为忌惮的伊斯兰文明,虽然其缺乏核心国家,且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屡遭挫折,但是穆斯林人口超高的生育率、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及石油资源、伊斯兰教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依托遍布世界各地的清真寺而形成的动员能力,再加上近年来穆斯林人口逐渐在西方基督教文明核心区扎根并稳步壮大,使得伊斯兰文明成为向西方文明发起全面挑战的非西方文明。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很有可能在面对西方文明这个最强大的共同敌人的时候,联合起来与西方斗争,这对西方文明来说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噩梦。对此,西方文明有必要整合东正教文明和拉丁美洲天主教文明,组成同一个基督教上帝之下的神圣同盟,共同应对。最后,亨廷顿指出了一条避免这一人类无法承受的世界文明间大战的道路,即“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之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最可靠的保障”。
亨廷顿提出的这一文明冲突论范式也许适用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世界而非对未来全然适用,但是他通过对冷战之后全球政治的演变做出解释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国际视角,而这也可以部分解释恐怖主义、种族主义以及中美贸易战的根源,对此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