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广告1
热评文章
纵向广告2
《终身成长(全新修订版)》读后感1300字
在阅读《终身成长》一书的过程中,我一直会想到教育心理学中的“成长动机理论”。
在此借机一便总结。
1.
成长性思维又称为“成长型心态”(“growth mindset”),“成长型心态”教育理念是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改变,鼓励学童积极评估及发展自己的潜能。
Carol S.Dweck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改变。“拥有成长型心态的孩子,会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坚持不懈、良好的策略 和他人的指导,可以提高自身的禀赋和能力”,在数十年的实践对比中,拥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往往会愿意应对更多挑战,在面对 困难时也更加坚韧不拔,而且往往越在困境,成就越突出。
2. 麦克里兰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创立了社会成就动机理论。他发现,人们成就动机的差异,是由儿童时期的不同经历造成的。
高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表现给予很高的期望,当儿童表现良好时便给予赞许;而低成就取向的儿童的父母通常都给儿童明确的行为指示,代替儿童作决定,并且在儿童表现不良时便表现愤怒。因此,专制型的父母大多不会有高成就动机的子女。而且,孩子在生活中独立的时间越早,他们的成就需要就越强;相反,父母期望孩子独立的时间越晚,儿童的成就需要越淡薄。因此,麦克里兰认为,如果鼓励父母在很早的年龄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就会导致高成就需要的孩子产生。其结果便会导致社会有更多的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高成就需要的人的增多,又导致经济的增长。
这部分内容显然和《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不同的思维模式者在商业、教育、体育各领域表现出的特点有所关联。只是作为心理学理论,麦克里兰把成就动机看成成就行为的唯一驱动力,忽略了人的行为目标、价值取向、归因等认知因素在成就行为中的作用,把成就动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夸大了成就动机的作用,并不恰当的。
2.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
1957年,阿特金森提出了“期望一价值”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方设法逃避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当一个人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动机通常是同时在起作用。他在研究中发现,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避免失败的成分多于追求成功的成分,这样的人被称为“避免失败者”,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避免失败,而选择困难的任务,即便失败,也可以找到借口,保全面子,减少失败感。与此相反,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追求成功的成分多于避免失败的成分,这样的人被称为“追求成功者”,其重要特征是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具有挑战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而对于完全不可能成功的任务或者稳操胜券的任务,其动机水平反而下降。
当时学习这一理论时,只是感慨个人动机对成就的影响。如今读了《终身成长》,看到了更多成长性思维者和僵固性思维者的案例,对应也发现了自己的不少僵固性思维。相比心理学理论,《终身成长》更是一本督促人们转变思维,用正向思维和积极行动应对生活难题,对家长、教育者是不可多得的一本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