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正文内容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读后感2500字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2 08:36:04 1

作者:法齐娅·库菲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这本书里的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人生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该被我们忘记和忽视的国家。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读后感

来源:简书   作者:傻啦莎拉

觉得很好,所以复制了

近看了阿富汗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女性国会议长法奇娅•库菲的自传性书《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乍看书名,有种浓浓的励志味道,但纵观全书,会发现这是一本记录库菲成长经历的小传记(我之所以称之为小传记,主要是因为库菲还不到四十岁)。该书的副标题为《给女儿的十七封告别信》,较之主标题,在我看来副标题会更贴近此书内容一点。因为阅读该书的整个过程,犹如在亲耳侧听妈妈讲那过去到现在的事。而译者章忠建毫无置疑将该书翻译得朴实而不浮夸、真切而不高冷。

看过此书,也在网上看了其他读者的评论。对于该书、该书的作者,各位读者褒贬不一。在此,我也仅发表个人观点。

一.该书引发我对“国家“二字的思考

看到此书一半的时候,仿佛目睹了当时阿富汗国情骤变后民不聊生的惨状,而当时的阿富汗女性尤为受到不平等对待:除了本来就违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早嫁(当时阿富汗女子到了十七岁还未嫁人就会沦为笑柄)、可能不明就里遭受丈夫毒打(真的是丈夫说一不能二的时代,丈夫有支配妻子的所有权,类似我们中国古代的男权主义)、不允许上学以外,还可能随时遭到游击队员毒打、强奸、甚至杀害等。(因为阿富汗游击队员赶走了苏联侵略军,旧政府被推翻,游击队员即使犯罪当地警察也不能把他们怎样,所以游击队员在当时情况下几乎为所欲为)。因此,“国家”二字引发了我认真思考。我们都听说过“有国才有家”,但是现今生活安逸的我们鲜有人去认真体会它的含义,更有甚者竟然抱怨、鄙视自己所在的国家。无论是基于对更好生活环境还是对教育质量的追求,亦或是其他什么,我都希望国人时刻能有颗感恩的心,感谢的不仅是一路上陪伴过我们的人,还有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先进思想文化的我们所在的国家。只有国家和平、安定,人民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爱国之心,不可无;损国之事,不可为!

二.该书让我想起一个女人——母亲

库菲称赞她的母亲贝比简是”世界上最善良、最有才华的老师“。而事实上,她的母亲一字不识。但尽管如此,从库菲的描述里,不难发现,她的母亲的确是一位很能干、很有毅力和宽容心的优秀女性。书中引起我共鸣的有两点:一点是她讲述她母亲带领他们逃亡的途中由于她年小体弱跟不上,她姐姐让她母亲把库菲扔进河里以免连累大家时,她母亲迟疑了下,进而扛起库菲拼命跑;二点是,她母亲唯一允许库菲冒的危险就是上学,而每次她都会在门口等待库菲回来。以上两点不用过多笔墨也能看出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

回想我们自己的母亲,我相信一定会有某个时刻让现在的我们感动得潸然泪下,某个时刻让我们心怀愧疚,某个时刻让我们倍感幸福。感谢母亲,让我们成为有人爱的孩子。

三.该书让我对”改变“有了新认识

库菲说在她还小的时候,她感觉她的生活一直在变。每次她们刚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居住或刚过上一段平静的时光,战争就会打破这种美好。对此,她在信里如是告诉女儿:”在短暂的生命里,你们必须经历诸多改变,或许要远远超乎我的期望。在逆境面前逆来顺受比被迫做出改变容易得多…改变并不一定都是我们的敌人,你们必须学会接受它,视其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与”改变“结为朋友,欢迎它的到来,那么,下次它来造访我们的时候,或许就不会对我们那么残忍了。“

看过她写给女儿的这段话,仔细揣度,会发现真的很有理。我们很多时候面临改变,内心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安和恐惧,而越是未知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让人惶恐。所以与其担心改变所带来的不适应还不如库菲所说,欣然接受它,与之为友,因为下次它造访我们的时候或许没那么残忍。

四.该书再次提醒我”事物具有两面性“

书中库菲提到伊斯兰教徒女性服装的问题。她说,过去穿蒙面长袍是高贵身份的象征,衣袍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遮挡烈日、沙尘、强风等恶劣的环境因素。她不敢苟同一些西方人把蒙面长袍看做压迫女性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的象征。她不认为穿蒙面长袍是伊斯兰教的要求,而是人们出于对文化和社会的原因。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认为蒙面长袍是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宗教原教旨主义的象征的人往往不是伊斯兰教徒,而但凡真正的教徒却鲜有那样的想法。由此引申到我们的生活。我们中肯定有人经常会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验武断评判另一个人或一件事,从而得出与实情可能完全不符的结论,对此我们只好说:”对不起,你想多了!“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读书,不是为了行万里路,而是因为我人丑。

文章目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