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广告1
热评文章
纵向广告2
《从文自传(人文阅读与收藏·良友文学丛书)》读后感1600字
阅读完这本书,想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首先,这本书,可以说是沈从文展现其精神世界不断渐变,以及其认识与感受世界方式变化的一部成长史。总体来说,可以大致地体现出沈从文从一开始的倾心与以人生为题材而展示出来的,关于世界的种种离奇的景象,转变到后来他越发认识到人类智慧凝结的这个世界,是他所倾心的那个充满光色的自然世界之外的另一个能够让他耳目一新的世界。简而言之,这是他思维视线关注点从自然到社会的一个转变。从他在书中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开始他喜欢逃学到自然中去,去感受自然里的形形色色,他喜欢以实践去体验生活。但是,自从习染上阅读,他的性格变得柔和了,他越发渴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倾听他、给他疏解的熟人,他也渐渐地会羡慕那些从各地派来,在年轻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年轻人,他会把自己的薪水以一名隐姓的兵士寄给公读会,希望可以兴建学校,以及到最后他从川东回到湖南之后经历过一段时间,他决定要去北京读书了,他想去寻找合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性的世界。
其次,书本没有按照非常具体的时间线索来描述自己成长经历,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他在参军前,以及参军后在沅州、怀化镇、辰州等空间上的流转,以及对自己的所见所感的叙述中隐隐约约体会到一条若有若无的时间线。这似乎在说明,人的大脑思维弥散性发生时,时间在它面前是显得无足轻重的,甚至可以忘记时间。我曾在阅读时,渴望理出一条时间线索,但作者似乎并不刻意对时间的流转着更多的笔墨,但同时,他的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的确确又是在时间里发生的,所以沈从文在撰写这本书时,回忆中的种种,也是一种时间上的漫游。我曾经甚至想通过他字里行间的时间信息,去推测他曾经说的那段话里的人物,指的是不是鲁迅,这似乎是一种多此一举的做法,然而我只不过是想通过他的笔触,去了解他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批评鲁迅,去看待鲁迅那一类的人,进而了解沈从文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态度。
最后,关于沈从文的叙事方法,结合侯孝贤电影中长镜头与空镜头拍摄方法的来源来说明,也许更加明晰。侯孝贤自己曾经说过,他的电影,比如<<恋恋风尘>>、<<童年往事>>等镜头的呈现,都是得益于他阅读了沈从文这本自传。也是那时我才知道侯孝贤能以这种冷静、平视的长镜头与空镜头,不着色调地来叙述影片中人物的苍凉与悲哀,就是因为受到了沈从文这本自传中以一种静寞、平视、平静、清淡地叙事方法的影响,尤其是其中以一种近似于不带同情的冷酷把死亡这种沉痛的事情描写得风轻云淡,文中沈从文14岁到17岁左右,在沅州、辰州、怀化镇一带流转清乡时,所目睹的种种杀人场面,在他的笔下,我们并不能十分明显地体会到沈从文对死亡这件事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情绪。他的笔调总是那么冷静与平淡,他依然做他的小副爷,无聊的时候,就去大街上溜达、去爬城墙、去看学校的学生玩皮球、去泅水……他尽可能地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光色,满足他的感官享受。似乎与他而言,死亡就是一件人之常情的事情,不必呼天抡地地去计较生死。换一个角度想,这也因为那时沈从文处于青少年时期,对死亡这件事情,他本就没有多少深刻的认识,充其量不过觉得这是一场可以看热闹的杀人游戏,可再换一个角度来说,跳出当时沈从文的年龄,从他撰写这本自传的时间来看,这时的他对人生死的态度,通过他这种淡淡的叙事手法来看,他是置之以静寞之心的。
我本就是一个喜欢自然而然,风轻云淡之人,这种性格似乎与侯孝贤镜头表现方法所蕴含的这种静寞一拍即合,并且这种方法本就来源于沈从文的这本自传,于是我便认识到,至少沈从文这本书所透露出来的这种淡漠而不酷冷的气质,是合乎我的生活态度与心性的。可我远没有沈从文这种潇洒,因为我知道,我还不曾广泛地去体会世界里的种种,我现在就像是那个二十岁的湖南凤凰人,背着自己的行囊去探索世界与自己人生的人,我还有许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