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广告1
热评文章
纵向广告2
《天空的另一半》读后感3000字
Half the Sky, when will sun shine?——读《天空的另一半》小记
天空另一半,何时晴天还?因为确有触动,胡言乱语。长文慎点,不喜莫怪。
首先说说此书,庆幸也感谢译者没把书名译成“半边天”云云,并无歧视或者恶意,反而自豪于作者在书中指出书名的出处源自于毛爷爷的那句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只是主观感觉“天空的另一半”少了很多“夕阳红”一般的陈旧感。此书历时四年出版,历经无数次毙稿、删减、修改,终能面世,艰辛可想而知,感谢出版社的坚持。但另一方面,豆瓣标注的读者2000出头,微信平均每天30余人阅读,国内受众如此之少,甚感心痛。
再说说感受,此书读的揪心,平淡无奇的文字却又有魔力一般抓住你不放。可能因为比起虚构类文学,自己一直更偏爱纪实类的影像和书籍。对于女权主义,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接触是看电影《沙漠之花》,第三世界的血淋淋,震惊又让人心痛…后来是关注Emma,多多少少、断断续续有所了解,却未曾深入涉猎,读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触及这一问题。没有华丽的文字,却以最直接、最不留情的方式揭开人性的伤疤。偏安一隅,让我们无法想象同一个地球上,直至当下,还有那样阴暗的角落存在,还有那么多第三世界女性在水深火热、地狱般的生活里度日如年。人口贩卖、奴役家暴、强迫卖淫、雏妓、“割礼”、厌女价值、荣誉谋杀、女性健康和公共卫生、宗教压迫等等问题,看似遥远陌生,却又真实存在,面对悲剧深感心痛和无力,又有些许惭愧。但当我看到女性不再忍气吞声的默默承受,生命的不屈和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勇气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难以言说。我曾泪流满面,也曾拍案叫好,我是被这个世界的恶与善惊到了。
第三,关于此书女权主义的呼唤。女权问题并不只关乎女性。书中涉及的女权问题均是最基本的“权利”而非“权力”,视角对准几乎被世界抛弃的一群女性,比起只论性别平等的演说,这才是最为迫切的人道主义关怀。而如此意义上的男权或女权的赋予不应该是零和游戏,赋权女性不是从男性手中夺走权利,而是对人权的基本尊重。不带政治色彩,只谈人文关怀。不可否认,男女天生的生理差异注定意味着社会分工的不尽相同,我理解的男女平等也并非真的忽视一切差异,而是社会和文化对女性的尊重和认同。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文化习俗甚至短期可见的利益驱使,使得这一过程必然无比曲折。然而,历史也一次次向我们证明,人类的文明进程虽有过停滞不前甚至短期倒退,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终会被唤起,近代废奴运动的胜利就是一个最好的强心剂。因此,更加感谢作者留下的曙光。这也是此书最为可贵之处,它并未局限于揭开鲜血淋漓的事实,也非旨在让读者悲天悯人或是义愤填膺,而是尽可能的系统探讨问题的根源和努力的方向。书中没有一味罗列冰冷的数字,也不是教条一般教育世人投身慈善,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引入原本过于沉重的话题,用亲历的改变惹得你不由热血沸腾。《天空的另一半》,就好似推开一扇门,打开一个不被世人看到的世界,渴望的是你我走进后,能够推倒这座墙,希望阴霾终能消散,重见温暖的阳光。
第四,谈谈删改部分。对于本书的修改和删减,前言的言语间透露无奈和惋惜,我对这样的做法不置可否,毕竟总有别有用心之人唯恐天下不乱。但做为理性读者,出于对作者和事实的尊重,自己心里执拗了一下,还是在kindle上找到了英文原版。小部分的删减自行对照查找,不再多谈…整章删去的是第九章关于穆斯林的部分,文中也明确指出了一些观点属于politically incorrect points。通读这一章之前,自觉这一话题落得删减的结局可以理解,全当为了“世界和平”牺牲奉献吧,读完之后,愤感如此做法简直本末倒置。全章核心观点总结如下:罪恶并非来源于宗教本身,固然原始教义具有其时代局限性,真正的罪恶实际产生于人为偏激的曲解释义,固化于停滞不前的传统思维,根植于扭曲病态的地域文化。文中的一句话十分赞同,such * attitudes have little to do with *(某经书)and arise from culture more than religion. 英文原著涉及很多宗教词汇,刚开始读确实不是很顺利,不过原文别有风味,有些地方着实讽刺意味十足,比如当代学者将“Houri”释义为白葡萄的假设…其次,一些用词直接看英文更让人触目惊心,比如systematic abuses…从没想过abuse还能这样修饰,让我想到古代刑罚…回归主题,诚然,我尊重宗教信仰,但如何信仰是主观选择,一些所谓的“信仰”,恕我实难苟同!为了尊重他人信仰或者文化,而接受等广泛存在而又毫无人性的事实,就是责任心和道德心的缺失。深感此章内容不仅在女权问题上存在价值,更对理解与解决民族和宗教冲突、暴力和恐怖袭击等方面具有启发意义。
第五,关于解决之道,一点不成熟的“跑题”启发。书中提出解决女权问题的大方向无疑就是教育和赋权,但如何实现教育和赋权,没有指明系统性的方案或步骤。现实是,也的确不会有“放诸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 ”的普遍真理。书中只是不断列举大量的事例,看似没有章法,总结起来只需四个字:因地制宜。如果不读此书,看到这里,我大概自己都会喷自己:废话一句!的确,这个常见于我天朝官方套话中的词语,以前之于我也如空口白话,此刻却让我体验到从未有过的言简意赅和生动丰富。虽然中译本全书里,这个词只在最后一章才终于出现了一次,但通读过程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使我的脑海中不断反复的闪现出“因地制宜”。比如,书中几次讨论如何在非洲贫困地区提升学生到课率,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方法不是兴建更多的学校和聘请老师,竟然是帮助学生除去体内的肠道寄生虫,为女孩提供卫生巾,提供营养午餐和“贿赂”学生家长。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的冲击远大过聆听一百次政治宣讲。而这些小事,竟让我莫名其妙的联想到国内近年来提出的“精准扶贫”。书中提到种种基于小规模、自发的、社会团体或公益组织实施的人道主义救援,比起联合国的圆桌会议和大笔投资有效百倍。诚然,这种模式纵使有效,相比我天朝提出的举国体制的脱贫之道,还是难以望其项背,也就决无可能创造天朝式的脱贫速度和奇迹。虽然如此,却私以为对于近年来提出的精准扶贫极具启发。举国体制能够粗放脱贫,却做不到“精准”,更无法致富。如何做到,还是因地制宜。想起很讽刺的一件事,某次聆听某政府代表团介绍其利用大数据精准扶贫的业绩,我们迫切希望主管领导能够介绍一个具体实际的例子,一阵官腔之后,仍然一脸茫然。因地制宜,要做到,路很远。而对于书中的例子,细想,那些看似离谱却行之有效的做法,不深入实地调查体验,不结合地区具体情况,不经过严谨科学的测试和评估,“读破万卷书”也是无法想象的,“行万里路”的意义何在,再次以这样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后,感恩与珍惜,致敬与感谢。天空另一半,何时晴天还?有时候,未经历匮乏,就难以想像自己有多幸运。回想阴霾重重的昨日,离我们并不遥远,“三寸金莲”等传统陋习也曾经毒害中国女性上千年,至今在祖母一辈仍然依稀可见。对于书中作者提及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女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内心是自豪、骄傲而又深感幸运的。感恩自己有幸出生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年代,生活在一个文明安定的国家,感恩父母能够给予我宽松的家庭氛围,社会能够提供我良好的受教育机会。直视黑暗,才能更加珍惜当下。同时也致敬书中一位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斗士,钦佩你们的勇气和担当;感谢作者的辛劳和付出,若不曾涉足最黑暗的角落,无法将丑恶曝露于阳光。最后,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以微薄之力更好的回馈这个社会,愿世界和平。
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