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广告1
热评文章
纵向广告2
中秋节到了,到处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只不过是:祭月、赏月、看灯笼、吃月饼。下面的小边为您整理了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介绍,我希望您喜欢!
中秋节的起源及简介
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为什么八月十五叫中秋节?这是因为七、八、九三个月是一年四季的秋天。八月十五正好是时间的一半,是秋天的中间,所以叫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中国人过中秋节的习惯历史悠久。
农民春天种下的种子,经过夏铲夏涉等辛勤工作.田园管理,到中秋节,全谷物相继成熟。金色的眼睛,就会有镰刀收获田间作物。人们祝贺节日丰收,改善生活。因此,中秋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习惯上又称中秋团圆节。因为每月十五日月最圆,八月十五又是秋高气爽,这一天晚上月亮最亮。外出工作、远离家乡的人,有条件的要赶回家团聚。因此,当浩月从东方升起时,家家户户都把西瓜、月饼等最圆的水果和食物放在院子里的桌子上供月亮使用,也叫满月。为了吉利,人们在供月后吃月饼庆祝团圆。
有些人仍然在8月15日晚上把纸剪成兔子形状,放在院子里,把未成熟的大豆,即绿豆或毛豆,放在兔子面前。因为月中有一只玉兔,它在人们的脑海中是自由的。玉兔喜欢吃毛豆,人们给它,这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中秋节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这是秋天的中期,所以叫中秋节。中国农历一年分四季,每季分孟、仲、季三部分,所以中秋也叫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也叫月夕和八月节。这一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待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流浪者,也寄托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因此,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古代中国人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迎寒祭月将在中秋夜举行。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绝对不可或缺。西瓜也要切成莲花状。月下,把月亮的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上,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月,然后家庭主妇切团圆月饼。切割的人应该提前计算全家有多少人。在家和其他地方的人应该一起计算。他们不能切得更多或更少。大小应该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玩月在唐代颇为流行。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无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烧香拜月,祈求月神的祝福。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宝塔等活动。自明清以来,中秋节的习俗更加流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节、塔灯、天灯、月亮、火龙舞等特殊习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远不如过去流行。然而,宴会和赏月仍然很流行。人们问月亮,庆祝美好生活,或者祝远方亲人健康快乐,与家人千里共享。
中秋节有许多习俗和不同的形式,但它们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人们最重要的活动是赏月吃月饼。
赏月
在唐代,、玩月在唐代颇为流行。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中秋赏月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餐厅玩月。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餐厅都要重新装修门面,牌楼上挂着丝绸,卖着新鲜的水果和精制的食物。夜市非常热闹。大多数人上楼。一些富裕家庭在自己的亭子上赏月,放食物或安排家庭宴会,团聚孩子,一起赏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依然存在,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节、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跳火龙等特殊习俗。
吃月饼
中国城乡人民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圆,中秋节月饼又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拜月神的。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当时,它只是一种像菱花饼一样的蛋糕食品。后来,人们逐渐将中秋节赏月与品尝月饼相结合,象征着家庭团聚。
月饼最初是在家里做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记载了月饼的做法。在现代,随着专门制作月饼的车间,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致,馅料精致,外观美观。月饼外还印有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各种精美图案。月亮的圆预示着人们的团聚,蛋糕的圆预示着人们的天性,月饼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祈祷收获,幸福,已成为世界人民的愿望,月饼也被用作礼物送给亲戚和朋友,联系感情。
观潮
定知玉兔很圆,已经霜风九月寒了。重门休上钥匙,夜潮留在月中。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江地区,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相当详细的描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加盛行。还记载了明朱廷焕的《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这两本书所描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宋代中秋观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亮如镜,可谓良辰之美。然而,人们对此并不满意,所以有燃灯助月的习俗。湖广地区有用瓦片叠塔在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地区有制灯船的节俗。现代中秋燃灯的习俗更加盛行。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在节前十天用竹条扎灯笼。水果、鸟兽、鱼虫形、庆祝中秋节等字样,用糊色纸画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蜡烛系在竹竿上,高树在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形成字形或各种形状,挂在家里的高处,俗称树中秋节或垂直中秋节。富贵之家悬挂的灯,高可数丈,家人聚在灯下欢饮为乐,普通人竖起旗杆,两盏灯笼,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如琉璃世界。从古至今,中秋燃灯的习俗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在《宫女谈往录》中,讲述了一位名叫荣儿的宫女的故事。当时是八国联盟进入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京都,在逃跑的路上恰逢中秋节。太后惊慌失措,没有忘记旧礼物和古老的习俗,所以她在州贡院举行了祭月仪式。故事说:晚饭后,按照宫中的习惯,皇后要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按照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太阴君’是每个家庭主妇牺牲的。在院子的东南角,放上供桌,请出神码(一张纸上印着一只大兔子在月宫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有时候在街上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嘎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都是方的。斗里装满了新的高粱,斗口贴着黄纸,供桌上四盘水果,四盘月饼,月饼起来有半尺高。此外,中间还有一个大木盘,里面有一英尺长的圆月饼,门为祭兔而做的。还有两个新毛豆。四碗清茶,就是把茶放在碗里,用冷水冲洗。就这样,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一起完成,即使礼成。我们都逃跑了,非常迷信,害怕有点礼仪,冒犯了鬼魂,减少了自己的灾难。所以一有机会给神鬼磕头,就是争着参加,没人敢拉后!娟子和我替换了磕头。这个故事讲述了清朝宫廷崇拜月兔的规则。虽然香坛在逃跑时不得不用晋北的方斗来代替,但从心理上讲,它更敬畏和虔诚,因为它处于困境中。从这个故事来看,清朝宫廷称月中的玉兔为太阴君。然而,民间则不同。人们称之为玉兔儿爷。虽然这个名字不如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它看起来更友好。在北京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子爷爷庄重不足,游戏多。虽然他对上帝略显不尊重,但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自从中秋节祭月的礼俗转化为民间节日以来,礼俗的色彩已经淡化,观赏性越来越突出。玩兔子爷爷的习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