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万年历 正文内容

《杨绛传》读后感_2500字

万年历 万年历 2022-12-02 08:47:43 1

《杨绛传》读后感2500字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父亲杨荫杭和母亲唐须荌便是杨绛一生中最好的老师。

杨氏良好的家世家风,开明的教育风格,父母的言传身教,都对杨绛的为人处世,文学造诣,坚强人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氏是书香世家,生活在深厚文化底蕴家庭里的杨绛,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父亲杨荫杭更是让杨绛的文学之路得到延伸发展的人。

杨绛从小喜欢文学,如果她对什么书表示兴趣,父亲就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子上,有时得爬梯到书橱顶层去拿也在所不辞。

但如果杨绛长期不读,那本书就会不见了——这就等同于谴责。

杨荫杭这样顺其自然的育人方法,使杨绛培养了广泛的的兴趣和深厚的素养。

后来,杨绛在东吴大学念书,面临着分科的艰难选择。

为选专业,杨绛颇为踌躇,只好带着问题回家求教。

“我该学什么?”她问父亲。

杨荫杭回答:“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杨绛心里不踏实:“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

父亲开导她说:“喜欢就是自己性之所近,就是最相宜的。”

有了父亲这番话,杨绛内心释然,不顾老师的劝导与惋惜,毅然选择了文科。

父亲“喜欢就是性之所近”的一番话,让杨绛深深地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如果说父亲杨荫杭是杨绛文学路上的航标,那么母亲唐须荌就是杨绛人生路上的航标,杨绛温婉的性格多半受了她的影响。

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杨绛无疑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有佣人奴婢使唤,但她却从不指手画脚,盛气凌人,对谁都客客气气。从这点可看出她秉承了她母亲的性格。

杨绛的母亲唐须荌整天忙里忙外,好像没有空暇的时候,而两个姑母“太自私也太自大了,家务事他们从不过问”,对此唐须荌从不计较。遇到好东西吃,也给人家先吃,自己只象征性地吃一点。

父亲的言传,母亲的身教,都对小小的杨绛产生了偌大的影响。在这幸福开明的家庭中成长的杨绛,岂能不快活?

在最美的时间,遇见最好的人

如果说,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那么,钱钟书又何尝不是最德的夫,最才的男呢?

杨绛和钱钟书在最对的时间,遇到了最对的人,从此相依相随,永不分离。

对于彼此而言,都是此生莫大的幸运。

在幽香袭人的清华园里,杨绛从古月堂的回眸一看,便遇见了走入她生命的那个男人钱钟书,从此拉开了两个人爱情的序幕。

“遇见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这就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钱钟书形容初见时的杨绛,曾有诗云:

缬眼容光忆见初,

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

曾取红花和雪无。

而钱钟书留给杨绛的印象则是“蔚然而深秀”。

后来钱杨两人结为伉俪,可谓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珠联璧合。再后来两人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是爱情的最好证明了吧。

而钱杨两人的结合中最让人艳羡的地方便是志趣相投,都酷爱读书了吧。

在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里,他们享受着书籍带来的饕餮盛宴;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中,他们经常与书籍“串门儿”。

如此饱学终日,乐此不疲的样子,让人好生羡慕。

杨绛和钱钟书每每回到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对坐读书,与青灯黄卷相伴,岂不快哉?

在这美好的空间里,钱杨两人时常开展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

通常,他们两人所读的书册不相上下,不过比赛过程让人心生暖意,读读写写,嘻嘻闹闹,时间从指缝间悄然溜走,留下无数悠悠情趣,如何不羡煞世人?

两人从书中汲取营养,从现实中提取素材,把生活写意成诗,把亲身体验融入作品,把人生智慧流泻于指尖。

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经得起风花雪月,耐得住柴米油盐,给世人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钱杨两人而言,最浪漫的事,不是陪你慢慢变老,而是陪你一起读书到老,创作到老。

苦难,从来没有阻止我前行的脚步

生活在“文革”的时代,杨绛是不幸的,饱受离乱之苦;但她又是幸运的,文革的火炉炼就了她宠辱不惊的品性。

文革,是知识分子的祭坛。

许多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由于忍受不住文革的种种迫害,纷纷饮恨而死,不禁使人扼腕。

但杨绛和钱钟书就是那个时代不一样的存在,他们不惧批判,不惧改造,活得依旧故我,依旧精彩。

回顾这段困苦不堪的岁月,杨绛说道:

“我虽然每天胸前挂着罪犯的牌子,甚至在群众愤怒而严厉的叫骂声中,认真相信自己是亏负了人民,亏负了党。

但我觉得,即使那是事实,我也问心无愧,因为——什么理由就不必细诉了,反正‘我自巍然不动’。

打我骂我欺我都不足以辱我,何况我所遭受的实在微不足道。至于天天吃窝窝头咸菜的生活,又何足以折磨我呢?”

由此可见,虽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杨绛始终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

她始终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

执笔,只为一生所爱

如果说,钱钟书是杨绛一生的爱人,那么,文学又何尝不是杨绛一世的“恋人”呢?

杨绛一生创作无数,成绩更是斐然。

无论是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的喜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亦是在批判与揪斗的夹缝中翻译的《堂吉诃德》;

或是将亲身体验融入创作中的《洗澡》、《干校六记》。

每一部作品风格不尽相同,或辛辣,或幽默,或讽刺,或平淡……

但无论哪部作品都是杨绛呕心力作,都倾注了杨绛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的情感。

她的笔清淡,她的文哀而不伤。她给人无限慰藉,给人以生命的希望。

最让人动容的或许就是《我们仨》了吧。

每每读这一本书,似乎总能听到杨绛若有若无地感喟:“我们仨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女儿钱瑗与丈夫钱钟书的相继离去,固然让杨绛悲痛不已,但幸得文学相伴,才得以寄托这深深的哀愁。

她走了,但灵魂不泯

书香门第出才女,人生磨难筑传奇。

杨绛,这个历经一百多年漫长而无情岁月的人,会让人忘掉时间的残酷,更会让人感叹在她身上老去的只是岁月,不老的是她优雅的魅力。

那么多年里,无论经历了什么,杨绛总一如既往地柔韧,独立在岁月的光影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温暖。

岁月将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光芒而不耀眼,内敛而温润。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尽完了她的责任,想要找她的钟书和阿圆去了。

现在,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定会再现“我们仨”的温暖。

而于我们世人而言,纵然杨绛已远去,但她的深情与优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静流淌,且生生不息。

文章目录
    搜索